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苗疆边墙是明代在湘西苗疆修筑的一项拟军事工程,它在发挥军事震慑功能的同时还具有诸多的社会功能。明代边墙是在萧授兴建“二十四堡”,张岳改建“十三哨所”的基础上,由蔡复一组织修建完成。治理苗疆的政策从表面上看变动十分明显,但若就其实质而言却一脉相承,核心内容都是要对苗民实施招抚和教化,征讨和防御等军事手段仅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之所以能做到这一步,关键得力于明代完善的土司和土官制度。因而,不管是“二十四堡”、“十三哨所”还是“边墙”,都是以土司和土官为依托,军事设防仅仅局限于土司领地的缺口,也就是“滇黔驿路”主干线起点地带的软肋。明代“治苗”决策的调整,其根本动因不是苗民“叛服”无常,而是依据苗疆区域特点与民族文化差异实施地“因俗设置”。  相似文献   
2.
中山大学图书馆馆藏碑帖的整理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山大学图书馆馆藏碑帖总计3万余件,绝大部分为1927年顾颉刚先生赴江浙所采购,具有重要的实物史料价值、文物考古价值和艺术参考价值。1920年代末期,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和中山大学图书馆曾对这批碑帖做过初步登记整理,其后因战乱等多种原因,辗转各地,偶有坏损。虽颇受学界关注,但长期束之高阁,难以得见。2000年以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中山大学图书馆开始招募碑帖整理人才,购买数字化设备,重新清点登记,修复保护,整理编目,电子扫描和编辑出版,以公诸同好,嘉惠学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